SUN WENJIA STUDIO
麟角跨界人物·孙文佳|建一座光之岛,塑造当下的时间形状

麟角跨界人物·孙文佳|建一座光之岛,塑造当下的时间形状

麟角跨界人物·孙文佳|建一座光之岛,塑造当下的时间形状

原创小麟麟角 LINJOY2021-06-22 11:29

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麟角·跨界人物

孙文佳

麟之角,振振公关美诗轻·周南》作品为言,于行业中洞察深研并发声。仁厚有德,正立价值观与公心力量置身中国语境,探索时代的生活哲学与美学境界

全球 设 计 达 人 推 荐

他曾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现专心研究漆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他不断探索绘画的场域空间也一直拓展媒介表达的边界他想象站在时间之河的未来航段记录过去、当下与未来保存个人主观臆造的时间形状他是视觉艺术家孙文佳

01.
 
勇于试错
艺术永远在别处

孙文佳 1986 年出生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周宁县,它是一个地处鹫峰山脉东麓、海拔 800多米的美丽县城,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素有“高山明珠”、“天然空调城”之称。出生于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基本采取放养的态度,这样孙文佳的整个童年都无拘无束地与自然亲近、徜徉于自然之中,也使得孙文佳多年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语言之中都洋溢着明朗。

童年的我经常在树林里捉鸟、小溪边捕鱼,八九十年代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没有什么玩具或者娱乐,但是自然是我最好的伙伴。这种烂漫甚至野蛮生长的状态,给了我独特的体验,培养了我观察事物的敏感度,就像在春天雨后的竹林里我是真的能够听到竹子拔节的响声。并且少年的我在山野中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媒介,就是当地的高岭土,我用这种泥土塑造各种各样我看到的动植物形象,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阶段应该是我触摸世界的最初体验和模拟的阶段。”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地文化站举办了一个书画比赛,孙文佳获得了全校第一名,这对他是个巨大的鼓舞。他的母亲为他购买工具画册,相信他具有一些特别的天赋,并且支持他去追求。直到今日,他仍旧记得母亲为他买的书中有一本台湾印刷的张大千山水画册,当时的印制水平虽然比较粗糙,但是这本书给了他莫大的启蒙,让他隐约感觉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当时福建周宁的艺术家及美术从业者十分稀少,后来母亲联系上一位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的老师,母子俩带着一大摞的作品前去拜访这位前辈。老师看过作品之后告诉他:你要忘记曾经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方法,重新开始,从线性造型转向块面思维。

 

此后,孙文佳逐渐走上了系统的科班道路,接受西方扎实的素描训练,再后来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油画系。青年时代的孙文佳并没有被学院派的训练方式束缚手脚,相反,他对国内外形形色色的艺术流派很感兴趣,他喜欢德国表现主义强烈的情绪表达,绘画表现的力量感让他痴迷,抽象表现主义那种大而奔放的笔触、把颜料甩到画面上的激情,也能引发他的强烈共鸣。此时的孙文佳开始朦朦胧胧地渴望寻找释放自己潜意识中的创造力,以早期自身记忆体验来完成创作的手法与载体。

空间装置作品

2010 年从师大油画系本科毕业之后,孙文佳开始从事空间陈设、艺术装置、艺术策划以及纯艺创作等。在实践中他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媒介能够更好地呈现、代表自己的想法,他也会思考更普遍意义上的美学概念,他的作品在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触觉的表达。

 

空间装置作品

随着艺术实践和艺术思想的积累,孙文佳更多地从文化和地域性方面来思考自己的创作,感到自己有必要进行更系统的知识梳理和深度纵向探索。2018 年他回到母校主攻漆艺方向的研究,基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渐成熟,研学的目标也自然更加明确。加之早期油画的学习,使他能够从形与色的空间造型方面来思考漆艺术的可能性。他将赋彩和材料技法融汇贯通,塑造出鲜活别致的空间形象,逐渐发出自己一些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声音,由此引起了漆艺界的关注。

装置作品「0.15 立方的风」

研究生期间的孙文佳从导师汤志义先生的两个观点中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和点拨,老师说:艺术在别处————在艺术中无法寻找艺术,新的艺术往往来自于艺术之外的东西;

 

“艺术在别处”指涉的是一个新的艺术生成状态,这样强调空间、模糊时间,这成为孙文佳后来转而关注空间形态的一个契机。老师的另一个观点是:勇于试错——艺术需要开拓,是把已经形成的某种认知推翻,打破藩篱,寻找一种陌生感,因为画的很熟的东西就会失去惊喜、就会丧失力量感和反思能力,成为类似肌肉记忆一般的惯性表达。同时,怕犯错,也就很难去进行突破。当一位艺术家对作品的预想过于美好甚至完美的时候,他就会有心理负担,不敢试错也就没有创新。

02.
 
作品自身的意义
不断追加彼此互动生长

中国漆画长期依附于器物、家具和建筑,大多作为装饰性的描绘而存在。孙文佳认为当代漆艺作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形式,不仅要摆脱对实用物体的依附,更应该进行艺术观念特别是材料技术的革新,而漆艺的现代转化和当代变革,要从语言材料自身的独立出发,服务于艺术家内心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感悟,服务于艺术家观念意识的表达,不再聚焦于形象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叙述性。

 



漆画作品《华彩乐章》与此同时,孙文佳也进入了新一轮创作的迸发期。他一直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艺术感受表达出来,他不喜欢拖延,认为那样会蒸发掉艺术灵感,消解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他在此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9 年 8 月《0.15 立方的风》入选步漆而语———全国高校漆艺作品邀请展,同年 12 月《华彩乐章》入选第二届中国青年漆画大展, 2020年11月《物演 M01》入选第三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

双年展。2020 年 12 月底至 2021 年 2 月底,福州融侨外滩壹号打造了一座“时光之岛”,推出了孙文佳“时间胶囊”个展。5月 1 日孙文佳在北京 Yuan Museum 举办《返虚入浑》双个展……

大漆装置作品「物演系列」

今年备受瞩目的大漆装置作品“物演系列”从 2019 年上半年就开始进行实验和策划,再现了一场“漆·物”与时间的对话。物演 M 系列,试图去探索物质(造型)演化的一种状态。M 代表平行宇宙,在这里孙文佳试图传达“熵增定律”给自己带来的精神震撼或者领悟: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存在另一个宇宙,我们无法获知这个宇宙存在的形态,但是如果它不存在,如果没有外在宇宙向我们这个宇宙输入能量,宇宙的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彻底无序、寂静和死亡。由此孙文佳会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敌人是什么?人类的未来会怎样?为什么时间有方向?他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求一种负熵所代表的系统的活力。

 

大漆装置作品「物演系列」局部

孙文佳作为对话的发起及旁听者,在行动中参与了一件雕塑装置作品在空间中的位移。这个位移从福建三明市建宁均口镇的闽江之源开始,跨越四个地区共 577 公里,最后在福州市马尾琅岐岛结束。这场历时 45天,自西向东的漂流犹如再现过去漫长的年代中,闽北远古先民在这条水路上放溪漂运、扎簰筏运的往事。

 

「闽江漂流记」从闽江之源开启

为了让整个漂流计划顺利进行,孙文佳在作品里面安装了一个实时定位器,与手机互联,可以随时查看它的漂流轨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滞留或者卡住的情况,这时只能人工来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孙文佳认识了一群逐水而居的福州渔民,他们作为最早的闽江漂流者的后辈,给孙文佳留下深刻的印象。孙文佳力图呈现一条江流下来的不同状态,探讨福州、闽江、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呈现了闽江水域的漂流地属性以及穿越历史般的时间浑茫感。

 

「闽江漂流记」

他也将“物演系列”称作“时间胶囊”,最初灵感来源于杭州萧山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这柄漆弓的出现让漆的使用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又上溯了一千年。这一切都通过象征来重塑:时间胶囊没有“胶囊”的圆筒外形,而仅仅是因为漆而封存了的“浮岛”。河流成为作品的背景,甚至介入其中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一个“时间”的角色,孙文佳试图从历史的轴线去观览当下,果真有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

关于作品中“孔”的概念,孙文佳自己解释为一种微生物性的表达。漆是一种活性材料,所以他也希望他的漆艺作品具有生命力。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孔或塞,用孔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这是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正因如此,孔的存在让整个作品的收缩比变得很小,不再容易毁坏。

“物演系列”不想具体指向任何东西,孙文佳把作品设为开放性的状态,每一位观者可以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观感体验。作品本身具有生命力,它似乎在那里等待着创作者

将信息传递,“帮助”它去复制、呈现自己。作品创作出来以后,他会不断审视、凝视它,作品本身也会不断给予反馈,于是作品一直在“追加”意义。

 

03.
演变
走向多维的“剧场感”

2018 年夏天,孙文佳初次接触到生漆,他像个孩子般一时兴起,像童年把玩高岭土一样捣鼓起生漆,还故意把生漆涂于指缝之中。没想到三天后全身过敏、痛痒难耐。这种体验给了孙文佳另一种思考:他试图把这种身体的感知视觉化,延续早年已经冒出端倪的触觉表达的实验。“当你看到我的作品时,就像很多根针芒刺向你,给人以万千感受,让灵魂受激。”

这种思想大概形成了孙文佳作品中“肢体物演”的极点。2021年 2月福州融侨外滩壹号“时光之岛”的“时间胶囊”展览现场变成了一个与身体和时间有关的艺术场域,六位当代青年舞蹈家介入到孙文佳的作品中,用动作、表情、姿势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营造一种集灯光、动态、感应为一体的具有未来时空感的沉浸式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孙文佳并没有与舞者过多交流作品细节,这使得舞蹈的阐释空间更加自由,一方面舞者试图用身体自由感知物质性格、情感和温度,探索艺术当下与未来的边界。一方面孙文佳试图通过这种实验性的舞蹈给作品留下痕迹,达到重新解读时空的意义。在他看来,绘画就是一种痕迹,是人类赋予造物以尊严感。而最终他认为舞者的肢体语言达到了他所想要表达在作品中的细腻和深度。

 

现在孙文佳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作品的“剧场感”,或者说是作品的场域空间,打破传统绘画的二维空间,实现作品极大的包容性。概而言之,空间即是作品。而当空间被视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时,它往往就会走向多元和跨界。跨界能够将平面绘画和三维空间更好地融合起来,甚至产生轻微的不和谐或者失真可疑的效果,似乎也增加了作品的耐看度,引导观众从新的维度来审视面前的空间。

 

追求“剧场感”的孙文佳似乎成为了舞台剧的导演,他把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打散重组,将它们变成一个新的场景,把属于个人主观臆造的当下时间形状给塑造出来,传达物体自身生长演化的过程。他不再试图一板一眼照实描绘世界,对他而言漆艺不是单纯的视觉描绘工具,而是传递自己对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态度和判断,它所承载的观念性要远大于它的描述性。

孙文佳设想将自己丢到时间之河的未来航段,从历史的轴线去回望当下,那些臆造的时间形状能够得到封存、保留,它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时间在造型艺术上的外化形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造型样式,好的作品一定要具有时代感、当下性,能够反映创作者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当代性”在“物演系列”作品具体而微的表现之一是近年来孙文佳不断在作品中探索及引入新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材质的使用。他试图扩展漆艺原有的局限性,体现艺术阅读的广义性和价值的多样性,通过对媒介本身的长期认识、探索和琢磨,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漆艺术的当代语言转换。孙文佳的艺术创作和思考也一起融入了中国当下的艺术媒介革命之中。

 

生活中的孙文佳简单而安静,他非常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沿着福州的海滨公路开车兜一阵风,然后进入山里露营,泡上一壶茶,一边啜饮一边阅读。他的书单,文史哲都有所涉猎,他不囿于某种特别固定的主题,而是在一种很杂糅的阅读状态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

 

艺术之于孙文佳,是生活里一组体系庞大的交响乐,每个片段或舒缓、或沉郁、或激昂,孙文佳都跟随着节奏自然行走。在绘画之内力争跳脱前人辞旨,自出机杼,发挥性情;在艺术之外推类辨物、析理辩难,以明晰的思维方式传达自我的思考。寄托深远的艺术家仿佛一只鸟,或升或沉地飞跃于高山丛林之间。《返虚入浑》策展人宋涛这样解说孙文佳的艺术创作:“他选择了大漆作为创作媒介,作品呈现了东方的神秘感和当代雕塑装置的形态,在年轻的艺术家里面独具一格。对艺术与创作极具敏感度的他们,深谙如何将当代抽象艺术与历史叙事的感触相结合,并将作品的精神与物质合二为一。